玉兰花开香满园,八旬退休教师王淑尘卖房助学
2024-01-03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王老师,今天又为我上了一课。”“可惜她没来,我想当面感谢她。”“长大后我也要像王老师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12月5日,桂阳县2023年玉兰教育基金奖助暨玉兰图书馆开馆仪式上,受表彰、资助的师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

  老师、学生赞不绝口的王老师,是今年87岁高龄、曾在桂阳县太和中学教书10年的退休老教师王淑尘。

  2020年10月,王淑尘卖掉了自己在郴州的唯一住宅,与太和中学签订成立“玉兰教育基金”,将钱款用于奖励学校的优秀教师和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是什么让您愿意卖房去助学?”“我知道农村孩子读书有多不容易,为我热爱的教育事业,我愿意倾尽所能。”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淑尘如是说。

  甘于付出,她说得最多的是感恩

  王淑尘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助学的故事,要从她的求学生涯说起……

  小时候,王淑尘家中兄弟姐妹多,除了有干不完的活,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而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她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性格活泼开朗,老师同学个个都喜欢她。

  20世纪50年代,王淑尘在郴州适存中学读初二。有一天上体育课时,一位老师看到她便说:“你家里人说交不起学费了,让你回去。”听完后,一想到以后可能再也没法读书了,王淑尘一个人在操场上哭了起来。

  “当时我们班主任看到了,了解情况后,她让我不要担心,她来想办法。”王淑尘说,班主任当即帮她填好资料,申请助学金,每学期有了助学金,她才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感念党恩,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从那以后,王淑尘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时光,读书更加发奋,经常因为看书忘记了吃饭、睡觉,以致落下胃病。后来,她又在学校和老师的资助下,考取了常德师专,成为常德师专的首届毕业生,并回到郴州任教,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1969年,王淑尘被调到桂阳县太和一中(现太和中学)工作。那时候,有文化的乡村教师尤其缺乏,王淑尘在学校既是多门功课的任教老师,又是女生的辅导员,还是学校的校医,每天晚上还要负责给学生查寝。

  一人身兼数职,责任也是别人的数倍,学生的学业成绩要管,生活也要管。被子潮湿有臭虫,她来喷药杀虫;学生天天吃咸菜,她把自己的豆腐票换成豆腐端来给学生;学业有压力,她便耐心劝导……这也让她跟学生有了比师生更深的感情。

  看到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辍学,这让她不禁想到了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农村的孩子,只能靠读书,才有出路。”王淑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一些孩子冬天穿得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有的手肿得像馒头,很是让人心痛。

  为了尽量让孩子能够安心读书,王淑尘经常为贫困学生垫学费,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更困难的学生,还总是把自己的饭留给学生吃。“学校有劳动课,去帮忙修桥修路的师生有一钵饭吃,母亲却总是把饭划分成4份,看哪个不够吃,就分给他,最后留一点自己吃。”王淑尘的二女儿汪晓卫说。

  “我家里太穷了,读不起书,王老师就给我垫学费,帮我申请助学金,很长一段时间穿衣、吃饭都是在她家。”学生袁水玉说,老师在自己家都只能维持温饱的情况下,还能这么关心爱护学生,她永远忘不了这份恩情。

  无独有偶,学生汪曾平也因家境贫困差点上不了学,是王淑尘为他垫学费,并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改变困境。“她跟我说,你数学这么好,不上学可惜了。”汪曾平说,在老师的鼓励下,他读完了高中,后来自己做生意,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是受到了党的恩惠,才有了现在的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王淑尘说。

  一生简朴,心系贫困学子慷慨助学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淑尘是通过努力读书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4个子女也在她的教育和引导下,都上了大学,并不断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各有所成。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老师的担当。

  一头利落的银色短发,一身加棉的麻衣,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朴实无华。记者初次见到王淑尘时,她早已不是照片中扎着两个马尾辫的年轻模样,眼神里透露着的笑意,却依然慈爱。

  “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带着我们住在学校宿舍。印象里,母亲非常节约,我们一直穿的衣服,都是姐姐穿剩下来的。哥哥曾经还写过一篇作文,说他长大了才知道一个苹果是可以完整地吃,因为以前好不容易有苹果吃,都只能吃到四分之一。”王淑尘的小女儿汪晓赞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四合院,母亲带着她们挤在教室旁的一间小房子里,唯一的风景就是门前两棵油绿叶厚的玉兰树。

  对自己和儿女要求严格、勤俭节约,王淑尘却时常把粮食省下来分给正在长身体的学生,把家里的被毯拿给贫困学生盖。

  “王老师的宿舍就在教室旁边,每到饭点,她看到哪个同学只带了饭,就把自己的菜分给他吃。”王淑尘的学生曹述武说,班上有一半的同学上学期间吃过王老师家的菜。

  完成了教书使命,子女也个个都有出息,光荣退休后,王淑尘还是一如既往地节约,身上穿的衣裤、鞋子,只要能穿就不会扔,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外出,也是省吃俭用。

  “有一次我回来看望她,吃午饭时发现南瓜味道不新鲜,一问才知道是昨天的剩菜。”汪晓卫说,母亲总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钱够用就行,东西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2019年10月,王淑尘83岁生日那天,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了桂阳,寻访她在当地执教和生活过的地方。“学校扩建了,有了新的教学楼、食堂、宿舍,还有宽敞的操场。虽然记忆里的四合院、天井、宿舍、礼堂已不在,但那两棵雄伟的木兰树和熟悉的山峦告诉我,我回来了。”王淑尘说,那天,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抚摸、拥抱着玉兰树,倾诉离别的思念。流连在校园中,往事浮上心头,王淑尘碰到一位老师,便打听起学校的情况。“乡村条件比不上城里,好的老师留不住,一些学生也不爱学。”当得知该校在当地排名靠后,她沉默了。

  “回家后,她跟我们说,要把自己唯一的住房卖掉,捐给学校做教育基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优秀的老师能在这里扎根,培养孩子。”汪晓卫说,兄弟姐妹也非常理解支持母亲的决定,一起商量如何实现母亲的愿望,后来,经过与太和中学商量,便有了“玉兰教育基金”。该教育基金已连续三年为太和中学优秀教师、贫困学子发放了奖励和补助。

  心系教育,成就双向奔赴的师生情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你……”

  近日,王淑尘1979届的学生,给她发来了一段短视频。视频里,在同学聚会上,大家激情满满地合唱了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看着记忆中青涩的少年也已双鬓花白,王淑尘不禁流下泪来。

  这一届,23个学生,有19个成为老师。学生爱老师,老师助学生,这注定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不只是在经济层面,更是情感上的支撑,充满温暖与向上的力量。

  “王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不计回报不计后果。”她的学生胡俊波说,1970年夏天,王淑尘带队去修桥补路,有一个学生的腿被竹竿倒插到腿上,眼见一处土方就要垮塌,她情急中丢下扁担不顾安危冲过去拉他,自己的腿也被竹竿插伤,但她不顾伤痛,背着学生去五里外的卫生院治疗。

  “叛逆期我一度不想读书,她说你肚子空空,以后就只能回家种田。她就像我的母亲一样,鼓励我、帮助我、影响着我。”学生李冬梅在她的指引下,努力读书,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王淑尘的小女儿汪晓赞也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视野决定高度,就是源于母亲从小的言传身教,要努力读书,探索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汪晓赞说,自己将接过母亲手中的火炬,将她对教育、对学生的这份热爱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今年的玉兰教育基金助学仪式上,太和中学的玉兰图书馆同步开馆。九大类、1500余册图书,为农村孩子带去知识与梦想,打开更广阔的新天地。

  “学生就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就像先声夺春的玉兰树一样,我要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全然怒放、毫无保留。”一辈子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王淑尘说,她希望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帮助更多成长在乡村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优质的教育,让更多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获得更多的希望和幸福感。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盼望着走出大山,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王老师就像一束温暖的光,鼓励我坚强勇敢、心怀梦想。” “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心仪的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暖心的帮扶,让受助学生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太和中学,崭新的校园里,蓝天白云下,几幢教学楼窗明几净,红绿相间的操场开阔平坦,一侧的人行长廊上,两棵玉兰树向上生长,一派勃勃生机。

  来源:郴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