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是教育。北京邮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探索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与乡村振兴实际问题的深度结合,以乡村教育为着力点,自主研发“红雁助学”智慧云上助学平台,打造“线下支教+云上助学”的新型教育帮扶方案,以“线上与线下”和“学科与思政”组合拳,解决乡村学子课后问题无人讲解、乡村教育只够解决“温饱”等痛点问题,打通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教育帮扶的通道,全面助力贵州省长顺县乡村教育振兴。
“红雁助学”项目重点对长顺县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撑,依托研究生支教团和多学段远程助学志愿者社团,打造智慧型乡村教育振兴新范式。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先锋队”深入长顺各大中小学,在教学一线为学生讲授思政引领的学科与素养知识,推动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成立大学生云上助学志愿服务团,吸纳大量优秀的志愿者教师,成为一对一视频公益助学的“主力军”;自主研发的“红雁助学”智慧云上助学平台依托北邮强大的人工智能软硬件实力,能够对学生学生能力进行精准评估,充当连接乡村学子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通讯员”。
目前,项目已经覆盖长顺县核子小学、罗湖希望小学、长顺三小、长顺四中等数十所中小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学校进行流动授课,尽可能覆盖更多学生,同时将高校思政教学理念引入长顺。在延时辅导课或晚自习上,学生使用“红雁助学”定制终端获取来自志愿者教师的一对一视频辅导,做到所有问题“有人解决,及时解决”。除此之外,学生在家还可以在家长指导下用“红雁助学”手机软件随时随地与志愿者教师进行沟通,大幅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在试点学校应用的近两年时间,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都给出了积极的反馈,长顺县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心,强化了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另一方面,远程教学连接北邮等高校的科研积淀与校园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激励学生走出大山。“红雁助学”在长顺成功应用之后,学校推动项目在四川、青海、山西、湖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省落地,向数百所中小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进行了推介,大部分达成了合作意向并将在未来实现全面覆盖。在乡村振兴、教育均衡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本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注入乡村,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独具特色的“北邮方案”。
二、实施进展
面向乡村自然环境条件限制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问题,北京邮电大学立足帮扶地区实际,提出乡村教育信息化帮扶新方案。
第一,组建一支深入乡村的教育帮扶“排头兵”,助推“红雁助学”云上助学平台在长顺县的广域覆盖。学校派出研究生支教团,他们扎根乡村学校,倾听来自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局的声音,对地方教育的特色和痛点进行深入分析,为精准帮扶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同时,研究生支教团把北邮特色的思政教学理念引入到一线教学工作中,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打造面向乡村教育振兴的智慧型助学枢纽,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精准连接乡村学子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云上助学新模式。学校师生自主研发的“红雁助学”智慧云上助学平台通过线上一对一视频讲解的方式拉近乡村学生与助学教师的距离,打破阻碍教育均衡进程的时空隔阂,缓解乡村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在助学方式上,学生打开“红雁助学”手机软件将需要提问的问题拍照上传,红雁大数据智能分析引擎即可解析问题内容并智能匹配助学教师,助学教师以一对一视频讲解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充分解答。项目以面向小学的“延时课堂”和面向中学的“晚自习时间”为切入点,以联合韬奋基金会捐赠的“红雁助学”定制终端为基础,根据当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不同时间段开展“随拍随学”“随学即会”“学会即走”的线上助学服务,让学生“学的会、学的懂”。同时,项目依托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计划开展“课后辅导”“暑期培训”等服务,让乡村学子在家也可自行安装“红雁助学”手机软件,随时随地获得助学教师的一对一辅导,从而保障学习中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第三,培育一支热情可靠的云上帮扶“主力军”。基于研究生支教团“排头兵”和红雁助学平台“通讯员”,构建“随拍随学”的智慧型云上助学新模式。广泛发动本校师生组成志愿教师服务团,助学志愿者以轮班的方式实现助学服务时段的全周期覆盖。平台对助学教师有严格的准入机制,普通话标准程度、内容讲解的准确度以及亲和力都被纳入考察标准。同时,平台会依据智能分析、学生评价等方式对助学过程进行跟踪考核,从而提升助学过程的可靠性并保障助学效果。此外,项目构建助学沟通社群以增强助学志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组织志愿教师团和研究生支教团、地方教师交流会,不断强化教师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通过“规范化指导、经验交流传帮带”构建一支兼具优秀助学技能以及助学热情的线上帮扶主力军。
第四,成立乡村教育帮扶公益联盟。项目和中宣部直管中国韬奋基金会建立合作并成立红雁助学专项基金,共同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项目还和团中央直管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和文化部直管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达成了战略合作。项目先后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以及成思危基金资助,为项目的助学志愿者招募、平台研发以及宣传推广等提供支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共同推动项目持续、稳定前进,惠及更多的乡村学校。
三、项目特点与经验
“红雁助学”项目依托前沿信息技术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具体问题,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构建教育帮扶新模式,以研究生支教团、教师志愿者为中坚力量,让乡村教育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鸿沟连接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为乡村教育注入全新的力量,推动乡村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及教育均衡目标的实现。
一是满足乡村教育“新期待”。提出“线下支教+云上助学”教育帮扶模式,围绕乡村教育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于乡村教育的呼声,以“及时、高效、便捷”为设计理念,基于学校师生自主研发的“红雁助学”智慧云上助学平台开展面向乡村学子的免费一对一公益助学。累计已投入300万元用于平台研发、志愿团培养、终端设备捐赠,探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帮扶乡村教育的“北邮方案”。项目目前已经吸纳教师志愿者400余人,覆盖长顺县核子小学、长顺三小、罗湖希望小学、长顺四中等数十所学校,辅导学生1000余人,累计服务20000余次,超过72%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有力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业辅导资源匮乏的现状,破解乡村学子寻求个性化辅导的难题,以打造“四点半学校”为切入点,帮助乡村学子习惯养成、文化传承、学业提升。
二是打造思政育人“新阵地”。发挥志愿者服务团榜样效应,开展榜样助学服务经验分享,通过朋辈传帮带,打造出一支团结友爱、具有高尚理想的线上帮扶支教团。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依托,以红雁助学平台为纽带,开辟面向乡村振兴的思政育人大平台,让广大师生通过线上助学了解长顺现状并切实走进长顺,开展走访调研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体会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爱上乡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三是创建对外宣传“新平台”。构建以“红雁助学”为核心的媒体矩阵,开展动态影像记录、宣传报道、交流互动等工作,以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形式,讲好教育帮扶故事,为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红雁助学”项目在长顺县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的教育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升学率得到明显提升。“长顺模式”已在多个省市开始落地,实践证明,项目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公平,学校将推动项目向“覆盖学校更广、涉及学科更全、智能程度更高、参与高校更多”的目标发展。
一是覆盖学校更广。“红雁助学”在长顺县成功落地并实现全面覆盖之后,学校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签署“校地实践”合作协议,共同就“红雁助学”在当地中小学的推广模式进行了研讨,初期确定在汾阳市1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与此同时,依托“红雁助学”申报的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项目,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试点,数十名志愿者老师在暑期前往互助县十余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信技术”青少年科普讲堂。未来,学校将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中国韬奋基金会、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以及成思危基金会的赋能下,将项目推广到全国所有省份。
二是涉及学科更全。“红雁助学”面向主科“语数外”的云上助学服务能够很好的解决乡村教育“温饱”的问题,为乡村教育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教育均衡”这一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以及美育、体育、心理等素质教育是乡村教育更需被关注的方面。目前,项目组正在设计制作面向中小学生以“人工智能+通信技术”为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同时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小学生普通话演讲能力培训体系研究、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开展面向中小学的乒乓球远程指导系统研究、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联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方法研究,未来将全部应用于“红雁助学”体系中。
三是智能程度更高。“红雁助学”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学生问题和教师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精准匹配,实时连接师生以保证助学过程的准确与高效。同时,基于学科内容构建的知识资源库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快捷的解答服务。随着项目落地服务省份的不断扩张,平台积累的多模态云上教学数据将呈现井喷式增长。项目组将基于海量的教学数据构建面向不同学科的虚拟教师,并利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师形象的高保真还原,真正做到让每一个乡村学子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来自优秀教师的一对一辅导。
四是参与高校更多。高校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传统的帮扶模式以支教为主。支教以与学生面对面的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产生了交通、住宿等一系列开支。同时,受限于年限等因素,支教的持续性难以得到保证。“红雁助学”云上助学的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让更多大学生能够以更低成本加入支教队伍。一方面平台能够为高校提供海量的以乡村教育帮扶为主题的实践学习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高校文化培养的大学生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更加开阔的眼界。
来源:教育部规划司
北京邮电大学:“红雁助学”——打造数字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新范式
2024-06-25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