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关爱暖万家|“母亲邮包”驰援安徽黄山侧记
2024-07-22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主汛期,防汛形势严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抢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在全国妇联党组指导下,今年6月以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及时启动灾害应急响应,面向社会各界募集救灾款物。

  大水无情人有情。近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邮包”随安徽各级妇联为受灾群众送去爱心帮扶的途中,记录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瞬间。

  在黄山市屯溪区、歙县等区县,各级妇联闻“汛”而动,在协助做好群众转移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联”字优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受灾妇女发放“母亲邮包”等爱心物资。

  ◆ “必须救下所有人 一户都不能少!”

  歙县地质灾害红色预警发布后,渔梁古街转移负责人张雅琦、姚锦帆与镇上干部带着“全县各地应转尽转、应撤尽撤”的指令,逐门逐户劝离、转移危地居民。

  徽城镇渔梁古街依新安江而建,共有二百余户居民,70%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梅雨季节的集中降雨,大家司空见惯,“安土重迁”的心理让转移工作难上加难。

  暴雨“车轮战”一刻未停,江水越涨越快,“每十分钟涨三四个台阶”,张雅琦回忆说。当她们行至渔梁村老街狮子桥时,洪水已与胸口齐平,对此时还坚持不走的4户12人,她们立刻决定入户救援,耐心劝离。

  老街的一家祖孙是救援的最后一户,也是最难劝的一户。姚锦帆回忆说:“上门了四五趟,电话打了无数个,就是说不通,让我们不要管了。”时间不等人!在迅猛的水流中,连续奋战的张雅琦将三人拉上冲锋舟后,疲劳的大脑一片空白。重点区域群众,终于一户不少全部有序撤离。

  此后几天,张雅琦、姚锦帆和同事们一直在连轴转,转移、安抚、对接、清淤,由于四天涨了两次水,很多工作都要反复进行。

  张雅琦说:“我们经历过4年前的大水考验,我们的工作,为的就是让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洪峰退去后,坚守在灾后清淤和灾情统计一线的张雅琦和妇联的姐妹们第一时间将接收到的“母亲邮包”等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送来的东西正是受灾群众需要的,之前摸底时了解到的残疾家庭特别需要,这些她和妇联的姐妹们都记在心里。

  ◆ “你来了,我就放心了!”

  “你来了,我就放心了”,这是被困村民看到阳湖镇三充村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郑新蓉后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凌晨5点,郑新蓉接到求助电话,她第一时间拨打救援电话,随即下水,迎着深及过胸的洪水走向被困村民家中进行救援。郑新蓉的行动鼓舞了其他人,大家组成救援小组,力气大的背群众,其余的负责前方探路和扫尾保障。


  历时三个小时,大家成功救出2户8人。救援成功后,妇联的同志们立刻投入到巡查塘库水位、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拉警戒线、清淤恢复等工作中,并挨家挨户告知群众要远离有塌方迹象的山体和水塘边,保护自身安全。

  “母亲邮包”的到来让妇联干部们多了一份动力。当地几户人家的床上用品被大水冲走了,郑新蓉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将“母亲邮包”送到村民家中。晚上可以踏实睡在干净、干燥的床上,大家说:“‘母亲邮包’解了燃眉之急!”

  ◆ 停不下来的“风火轮”

  屯溪区妇联的同志们在救援行动中有各自明确的分工,救援的事情繁杂,每个人从早到晚奔波忙碌,事情太多没时间休息,大家打趣说:“穿上雨鞋就像穿上风火轮一样。”听到“母亲邮包”等爱心物资运抵的消息,妇联的同志们没有任何等待与迟疑,大家第一时间把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 了不起的“徽姑娘”

  将重点区域的住户全部撤离的张雅琦;趟过没过胸口的大水救出多名村民的郑新蓉;顾不上自家塌方进水,全身心投在村里道路清淤工作的王红玉等,这些参与防汛救灾的“徽姑娘”在黄山救援行动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事迹还有很多。这些来自安徽各级妇联的守护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力行,没有慷慨激扬,只有无声担当。

  受灾群众的安危是最让人牵挂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最紧要的。床品、毛巾、小药箱……“母亲邮包”的到来,让受灾群众的安心和信心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寄托。


  来源: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