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行动助推学校“五乐育人”工程持续发展,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于7月21日开始在陕西绥德常家沟村常二娃爱心驿站开展了为期10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赋教乡村.助学暖心”等主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展现新时代“奋斗青年” 的良好风貌。
追寻红色史 传承奋斗志
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参观绥德革命纪念馆与常汉三故居,不仅是一次对红色记忆的深刻追寻,也是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有力践行。这让志愿者近距离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更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绥德革命纪念馆,那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历史资料和珍贵文物,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不朽功勋。它们不仅展现了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也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在常汉三故居,社会实践队师生们通过参观陈列的珍贵文物、照片等,深入了解了常汉三同志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常汉三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常汉三不仅在教育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一位坚定的抗日爱国人士,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追寻红色史,传承奋斗志。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参观绥德革命纪念馆与常汉三故居是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之旅,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实践队师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努力。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会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与智慧!
文耕播乡野,教育润心田
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深入乡村,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程,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教学之旅。
志愿者们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乡村孩子的关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首先,他们结合自身的师范专业背景,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求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孩子们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接着,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志愿者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他们通过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志愿者们还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像、声音、动画等元素融入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紧接着,志愿者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们注重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他们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随后,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们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相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鼓励。在课堂上,志愿者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在课后,他们则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志愿者们的日常上课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孩子们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志愿者们也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志愿者们的每一次授课都饱含着满满的期待与爱,在支教生活的这些日子里,志愿者们携手前行,为乡村学子送去更多的知识,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这些种子能够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乡村教育的绚丽花朵!
课程有特色,教育显活力
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特色课程,主要包括剪纸、舞蹈、书法、折纸、音乐、体育、写作课等。这些特色课程旨在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更加多元化、趣味化的学习体验,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色剪纸课上,志愿者们教授孩子们基础的剪纸技巧,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志愿者们为孩子们介绍了非遗剪纸中的经典形象——抓髻娃娃。她们详细地讲解了抓髻娃娃的寓意、造型特点以及剪纸技巧,让孩子们对这项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紧接着,孩子们拿起剪刀,投入到抓髻娃娃的剪纸创作中,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抓髻娃娃形象巧妙地展现在红纸上。特色剪纸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与价值。
特色舞蹈课则为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在音乐的节奏中,孩子们释放了天性,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志愿者们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考虑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孩子们在舞蹈中学会了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体验到了艺术带来的愉悦与成就感。特色舞蹈课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放飞梦想的平台,更在寓教于乐中滋润他们的心灵,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特色书法课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志愿者耐心传授书法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从笔画的起承转合到字体的结构布局,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书法的精髓。一笔一划间,是对汉字美的追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特色书法课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书写能力,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的种子。
这一系列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也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与健康同行,为青春护航
心理团建活动既能够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又能通过团队合作、沟通互动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7月22日下午,榆林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暑期社会实践团与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共同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团建活动。活动伊始,通过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紧接着,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心理小游戏,如接力传球与解谜挑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锻炼了思维敏捷度与团队协作能力,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7月23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育青春”实践队与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也共同组织了心理团建活动。志愿者们引入的“一分钟拍手游戏”,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挑战性,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这个简单却富有深意的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潜能,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对时间的感知与管理能力,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两场心理团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及时间管理能力。
领导关怀切,支教情意浓
7月25日下午,榆林学院副校长马亚军在满堂川镇党委书记钱建雄和绥德师范学院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前往陕西绥德常家沟村常二娃爱心驿站看望慰问绥德师范学院“赋教乡村.助学暖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并向常二娃爱心驿站授予榆林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牌匾。
马亚军与支教志愿者召开了座谈会,进行亲切地交谈,对志愿者生活和工作情况进行了询问和了解。志愿者们积极踊跃发言,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支教感受。“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介绍了支教课程安排、上课学生结构及社会反响。
在座谈会上,钱建雄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奋斗人生,他鼓励社会实践队的师生们要以奋斗为笔,以青春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同时,他还希望志愿者们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继续保持着对教育的热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乡村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亚军指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系列论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校“五乐”育人工程的重要举措。马亚军对绥德师范学院社会实践队开设的书法、折纸、剪纸和简笔画等特色课程表示肯定,并对后期的支教工作提出要求和希望,鼓励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用心了解农村孩子的需求,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希望志愿者们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为孩子们的成才树立榜样。
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作为未来的一名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因材施教,吃透教材内容,根据学情备好课、上好课。同时,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展现新时代“奋斗青年”的良好风貌。
支教结硕果,情深留乡村
7月30日,绥德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的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大家都有着不同的感悟与收获。
今年我非常有幸参与了绥德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时间虽短,感受与体会却很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新时代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在这个美好的盛夏,榆苑“奋斗青年”胸怀理想、不负嘱托、不负韶华,奔赴陕西绥德常家沟村常二娃爱心驿站,围绕调研红色文化、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教育等内容,开展为期十天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工作中,我是一名“老”辅导员,带队三下乡时,我却是一名“新”学习者。第一次带队三下乡,从刚开始的一无所知到三下乡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身心俱疲”到“累但快乐”,短短十天,见证了我的人生新历练与新收获,同样见证了21名榆苑学子的蜕变与成长。
青春正飞扬,青年勇担当。榆苑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源于热爱,更是对践行青春使命的完美诠释。未来,希望同学们铭记李子洲校长“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带着这段宝贵的经历继续奋发前行,筑梦青春,不负韶华,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绥德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指导老师郑锦龙
思想选择远方,便不惧风雨。作为新手老师的我,在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课堂上既要维持秩序,还要考虑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传授新知识,避免课堂的枯燥无聊。我一直奉行快乐教学,要做孩子们的倾听者,知心者。
英语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努力下,一次次成绩的提升是三下乡最好的成果证明。常姝同学说:“孙老师,山高路远,相遇便是缘分。”听着同学们踊跃的发言,看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三下乡的意义。孩子们每一次成绩的进步是自我的肯定,每一次解题的思路是对自我的提升,
离开的那一天,孩子们眼中满是不舍,每个人给了我一封他们写的感谢信。班里有个孩子走了三十分钟的山路,只为送送我们,那一刻,我泪湿眼眶,忍不住跟这个孩子相拥而泣。这短暂的十天可能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仅仅溅起一朵小水花,但是我相信所播下的每一颗知识的种子都将会长成参天大树。此次支教之旅,亦是一场心灵之旅。虽然它已经结束,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和影响将永远伴随着我。
———小教23本1 孙佳蕊
传递希望,播种明天。“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的很远。”十天的支教生活,令我记忆深刻。为了帮助孩子们提高英语水平,我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当看到孩子们在英语课堂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和价值所在。
这次支教活动,如同春雨润物,不仅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文化的田野上茁壮成长,也使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播下了成长的种子,让实践队们在奉献与实践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即将离开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舍与感动。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一封封感谢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的感激与留恋。更有一个孩子紧紧抱住我,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不愿让我离开。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价值所在——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守护者。我们的付出与努力,能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自奋蹄。作为榆苑学子,我会铭记李子洲老校长“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作为新时代教育者,我们会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像山丹丹花一样在这片土壤开的红艳,活的热烈;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会担起时代重任,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小教23本2 安梓萌
在教学过程中,我察觉到了一种局限——思想的落后与资源的匮乏正束缚着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了打破这一桎梏,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课堂环节,发散他们的创造力,构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精心挑选的例题、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以及互动式的问答环节,我试图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也让他们学会了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三下乡”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我对学生的单向输出,同时也是我学习和感受的过程。学习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地弄懂知识点和公式。
这次“三下乡”支教之旅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与追求。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之火,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前23本1 任佳
从初见的那一声“你好”,到今日的“再见”,这段旅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心与心紧密相连的见证。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之间那份纯真的情感却如同星辰般璀璨夺目,永远镌刻在彼此的心间。在离别之际,孩子们纷纷为志愿者们写下了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志愿者们的感激与不舍之情。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绥德师范学院实践队师生勇挑时代重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陕北这块热土上贡献青春力量,认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助力乡村教育,力争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榆苑学子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相信他们未来一定会时刻牢记“读书勿忘救国 救国勿忘读书”校训,在服务奉献社会中弘扬榆苑“奋斗”精神,努力成长为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榆苑“奋斗青年”。
来源:陕西网榆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