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心如刀绞,赵兴松夫妇还是含泪签署了协议,亲手送别了心爱的儿子。最终,赵恺的眼角膜让两位失明者重见光明,遗体成为医学院年轻的“无言教师”,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生命的探索与奉献。
儿子的临终嘱托深深刻在这对痛失爱子的父母心上。对于赵兴松夫妇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嘱托,更是一份必须用余生去践行的神圣使命——一场始于锥心之痛,指向无尽光明的善心跋涉就此启程。
儿子离世后,巨大的虚空与哀伤噬咬着赵兴松夫妇,他们以近乎自虐的辛劳填满每一个日夜。赵兴松凌晨四点便起身赶往包子铺打工;妻子谢红兰同时接下两份家政工作,在机械地擦拭与清扫中麻痹内心的剧痛。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善意的种子在苦难中生根发芽。那份“爱心账单”被反复翻开,每还清一笔旧债,便在名字后面郑重打上一个勾。当最后一笔债务尘埃落定,赵兴松捐出第一笔4000元资助困难学生,拿出5000元捐助给老家孤寡老人,捐出5万元回馈曾经帮助儿子的妻子母校……
然而,命运的恶意并未停歇。2022年4月,赵兴松被诊断出肠癌和胃癌。病榻之上,他心念所系并非自身安危,而是对儿子的承诺——“我还没回报社会,还没完成小恺的心愿……”。唯恐时日无多,这份未能替儿子回馈社会的惶恐时刻萦绕心头。治疗间隙,赵兴松委托妻子专程到民政局咨询将现住的唯一房产捐赠的事宜。
所幸,赵兴松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劫后余生的夫妻俩传递爱心的脚步愈发急促而坚定。2024年清明前夕,赵兴松在朋友圈写道,“赵恺,爸妈今天给高邮慈善总会捐了10万元,你生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爸妈也想在有生之年去帮助别人,把别人的爱心一直延续下去……”去年,赵兴松夫妇捐出的10万元善款创下高邮市慈善总会个人单笔捐赠的最高纪录。今年,他们再次捧出同样的赤诚。
“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赵兴松的声音平静却蕴含千钧之力。最初他们直接资助个人,发现给受助者带来精神负担后,便选择通过慈善总会传递温暖,因为“他们最清楚,谁在困境里挣扎。”
高邮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宝动情评价,“从受助者到捐赠者,赵兴松夫妻以实际行动证明,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传递。”这尘世间,正是无数如赵兴松夫妇般的凡人,以爱心回馈爱心,用微光点亮微光,汇聚成一片温暖星河。
对于将来,赵兴松有自己的规划。他打算退休以后回到农村老家,开办一间日间食堂,将村里的孤寡老人汇聚在一起,亲手为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个朴素的愿望恰似他半生的写照:从濒临破碎的受助者,到倾囊相授的燃灯者,历经风雨却心怀暖阳,用最纯粹的善意书写着超越血缘、超越生死的大爱传奇。
来源:中国网
儿子患癌被资助 父母打工捐26万报恩 爱心传递温暖人间
2025-07-01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