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种类是什么意思?贫困类型分几种,贫困有几种类型,贫困类型7大类有哪些
2025-08-18    发布人: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贫困种类指的是根据不同标准对贫困现象进行的分类。贫困类型可根据贫困程度、发展阶段、分布形态、成因、时间特征、贫困的认定与测量方式、范围等多种维度进行划分,常见的类型包括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与温饱型贫困与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与个体型贫困等。而“贫困类型七大类”通常指地方或高校在贫困生认定、扶贫政策实施中结合实际细化的分类,以下为详细介绍:

  一、按贫困程度划分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如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

  相对贫困: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社会生活状况。例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则认为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二、按发展阶段划分

  生存型贫困: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温饱型贫困:指在正常条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够得到供给,但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灾害的能力还很弱,食物和衣物的供给还缺乏可靠的基础,收入水平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实现小康的道路还很漫长。

  发展型贫困:指在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相对贫困。

  三、按分布形态划分

  区域型贫困:指根源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历史机遇的区域连片分布的贫困。

  个体型贫困:指由于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不均等原因导致的贫困,这种贫困的发生与区域无关。

  四、按贫困成因划分

  制度性贫困: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区域性贫困: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阶层性贫困: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导致获取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五、按时间特征划分

  长期贫困:指个人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持续时间通常是5年或5年以上,且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或外部援助摆脱贫困。

  短期贫困:指个人或家庭因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导致的暂时性贫困,贫困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或少于1年。

  六、按贫困的认定和测量方式划分

  公开贫困:指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

  隐蔽贫困:指难以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用一般的平均指标完全可能掩盖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财富或收入分配非常不均的情况下。

  七、按贫困范围划分

  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生活不得温饱,生产难以维持,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范畴。

  广义贫困:除狭义贫困的内容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等意义上的贫困,以及营养不足(营养不良)、人口平均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文盲人数众多等。

  贫困类型七大类(地方或高校细化分类)

  低保户: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依靠政府低保救助维持生活的家庭。

  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贫困残疾人家庭: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因残疾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精准识别程序,被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农村贫困家庭。

  失地农民:因土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且生活陷入困境的。

  因病因灾致贫家庭:因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遭遇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导致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的家庭。

  支出型贫困家庭:家庭收入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但因重大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等)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贫困标准的家庭。